產(chǎn)地分布:
分布于我國東南部至西南部,原產(chǎn)越南。
形態(tài)特征:
竿高4-7米,直徑1.5-2.5厘米,尾梢近直或略彎,下部挺直,綠色;節(jié)間長30-50厘米,幼時薄被白蠟粉,并于上半部被棕色至暗棕色小刺毛,后者在近節(jié)以下部分尤其較為密集,老時則光滑無毛,竿壁稍??;節(jié)處稍隆起,無毛;分枝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節(jié)即開始,數(shù)枝乃至多枝簇生,主枝稍較粗長。竿籜幼時薄被白蠟粉,早落;籜鞘呈梯形,背面無毛,先端稍向外緣一側(cè)傾斜,呈不對稱的拱形;籜耳極微小以至不明顯,邊緣有少許繸毛;籜舌高1-1.5毫米,邊緣呈不規(guī)則的短齒裂;籜片直立,易脫落,狹三角形,背面散生暗棕色脫落性小刺毛,腹面粗糙,先端漸尖,基部寬度約與籜鞘先端近相等。末級小枝具5-12葉;葉鞘無毛,縱肋稍隆起,背部具脊;葉耳腎形,邊緣具波曲狀細長繸毛;葉舌圓拱形,高0.5毫米,邊緣微齒裂;葉片線形,長5-16厘米,寬7-16毫米,上表面無毛,下表面粉綠而密被短柔毛,先端漸尖具粗糙細尖頭,基部近圓形或?qū)捫ㄐ?。假小穗單生或以?shù)枝簇生于花枝各節(jié),并在基部托有鞘狀苞片,線形至線狀披針形,長3-6厘米;先出葉長3.5毫米,具2脊,脊上被短纖毛;具芽苞片通常1或2片,卵形至狹卵形,長4-7.5毫米,無毛,具9-13脈,先端鈍或急尖;小穗含小花(3) 5-13朵,中間小花為兩性;小穗軸節(jié)間形扁,長4-4.5毫米,無毛;穎不存在;外稃兩側(cè)稍不對稱,長圓狀披針形,長18毫米,無毛,具19-21脈,先端急尖;內(nèi)稃線形,長14-16毫米,具2脊,脊上被短纖毛,脊間6脈,脊外有一邊具4脈,另一邊具3脈,先端兩側(cè)各伸出1被毛的細長尖頭,頂端近截平而邊緣被短纖毛;鱗被中兩側(cè)的2片呈半卵形,長2.5-3毫米,后方的1片細長披針形,長3-5毫米,邊緣無毛;花絲長8-10毫米,花藥紫色,長6毫米,先端具一簇白色畫筆狀毛;子房卵球形,長約1毫米,頂端增粗而被短硬毛,基部具一長約1毫米的子房柄,柱頭3或其數(shù)目有變化,直接從子房頂端伸出,長5毫米,羽毛狀。成熟穎果未見。
生長習(xí)性:
野生或栽培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