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資源分布:分布于甘肅、安徽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產(chǎn)陜西、甘肅、四川、云南、貴州、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等省區(qū)。
形態(tài)特征:
黑殼楠常綠喬木,高達25m。樹皮光滑,黑灰色;小枝粗壯,具灰白色皮孔。葉互生;葉柄長1.5-3cm,葉片倒披針狀長圓形至卵狀長圓形,長10-23cm,寬3-7.5cm,先端漸尖或短尾尖,基部楔形,上面深綠色,有光澤,下面帶蒼白色,網(wǎng)脈明顯?;ù菩郛愔?,傘形花序腋生,具短總梗;總苞灰白色,密被細柔毛,開花時脫落,每花序有花9-16朵;花梗和花被管密生白色或黃褐色絨毛;花紫紅色;花被片6,匙形至條狀披針形,能育雄蕊9,花藥2室,皆內(nèi)向瓣裂;子房卵形,花柱較長,柱頭頭狀。果實橢圓形至卵狀球形,長約1.8cm,直徑約1.3cm,成熟時綠黑色,基部具宿存、粗厚、木質(zhì)的杯狀果托;果梗長約1.5cm。
形狀鑒別 樹皮呈槽狀、卷筒狀或片塊狀,長達40cm,厚2-8mm。外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,較粗糙,嫩皮具縱皺紋,有突起的橢圓形皮孔,偶有圓形枝痕;內(nèi)表面棕紅色或淡黃棕色,較平滑。質(zhì)硬而脆,易折斷,斷面平坦,黃白色。氣微香,味略辛。以質(zhì)重、肉厚、有香氣者為佳。枝長圓柱形,有分枝,直徑2-10mm。表面灰棕色或黑色,有縱皺紋和疏點狀突起的皮孔。質(zhì)硬而脆,易折斷,斷面皮部薄,棕褐色,木部黃白色或灰黃色,髓部小。氣微香,味略辛。以枝條均勻、氣香者為佳。
生長習性: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600-2000m的陰濕常綠闊葉林山坡和谷地中也有栽培。
繁殖培育:
以種子繁殖為主.
園林用途:
經(jīng)濟價值
種仁含油近50%,油為不干性油,為制皂原料;果皮、葉含芳香油,油可作調(diào)香原料; 木材黃褐色,紋理直,結(jié)構細,可作裝飾薄木、家具及建筑用材。
藥用價值
【別名】巖柴、楠木、八角香、花蘭、豬屎楠、雞屎楠、大楠木、枇杷楠
藥材基源:為樟科植物黑殼楠的根、樹皮或枝。
【化學成份】根、干、葉均含右旋荷苞牡丹堿(dicentrine)。干、葉還含去甲荷苞牡丹堿(nordicentrine),右旋木蘭箭毒堿(maguocurarine),N-甲基蓮葉桐堿(N-methylhernangerine,N-methylnandigerine),N-甲基蓮葉桐種堿(N-methylovigerine,N-methylhernovine),○-甲基空褐麟堿(○-methylbulbocapnirte)等。葉還含黑殼楠堿(lindoldhamine)。
【性味】辛;微苦;溫
【歸經(jīng)】肝;胃經(jīng)
【功能主治】祛風除濕;溫中行氣;消腫止痛。主風濕痹痛;肢體麻木疼痛;脘腹冷痛;疝氣疼痛;咽喉腫痛;癬瘡瘙癢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-9g。外用:適量,炒熱外敷或煎水洗。
采收和儲藏:四季均可采收,曬干或鮮用。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