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分布于山東、河南、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。
形態(tài)特征:
落葉喬木,高可達20米,干皮淡灰褐色,幼時光滑老時淺縱裂,側(cè)枝斜 上生長,樹冠呈廣卵形,小枝綠褐色被微毛,后轉(zhuǎn)赤褐色光滑,節(jié)間短,髓小實心,有黃褐色突起之皮孔,單葉互生,大型葉片三角狀狹長卵形,長12-28厘米,葉長為葉寬的2-3倍,葉全緣,葉表深綠光亮,背面密生星毛,有長葉柄,花兩性,頂生狹圓錐聚傘花序,花管狀漏斗形,淡紫色,5裂,外被短毛,內(nèi)面白色光滑,密生紫線和紫斑。蒴果菱狀卵形,細長,端具喙尖,果皮木質(zhì),外被細毛,熟時2瓣裂,種子細小,扁平,具膜質(zhì)翅。
生長習性:
喜光不耐庇蔭,耐寒性強,較抗干旱,對土壤性質(zhì)要求不嚴,但對肥力十分敏感,怕積水澇洼。強陽光性,喜溫暖,教耐寒,速生。
繁殖培育:
一般隨整地隨造林,采用穴狀整地,深1米,長、寬各 1米。根據(jù)造林的目的和經(jīng)營管理水平確定合理的造和造林密度。在路旁、渠旁、河旁,可成行栽植,株距可為3~5米;在條件較好的地區(qū),株間還可栽紫穗槐等。在宅旁、村旁可帶狀或塊狀栽植,初植造林密度4×4米。實行糧食作物-泡桐間作時以桐為主的間作型,初植造林密度5×5米,每畝26株;以糧為主的間作型,造林密度5×40米,每畝3株;桐糧并重的間作型,造林密度5×10米,每畝13株。造林一般在秋季落葉后到第2年春季發(fā)芽前進行。有的地區(qū)進行秋季帶葉栽植,也可取得較好效果。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