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國內(nèi)分布:產(chǎn)于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貴州、云南等省區(qū)南部。
國外分布:越南、泰國、印度、馬來亞、菲律賓、澳洲東北部(昆斯蘭特)都有分布。
形態(tài)特征:
植株高達7米。三回羽狀;羽片多數(shù),相距9-15厘米,對生于葉軸上的短距上,向兩側(cè)平展,距端有一叢淡棕色柔毛。羽片長圓三角形,長16-25厘米,寬15-20厘米,羽柄長約2.5厘米,羽軸多少向左右彎曲,上面兩側(cè)有狹邊,奇數(shù)二回羽狀,一回小羽片3-5對,互生或?qū)ι?,相?-4厘米,開展,基部一對最大,長三角狀披針形或戟形,長尾頭,長9-10.5厘米,寬約5-9.5厘米,有長約3-7厘米的小柄,頂端無關(guān)節(jié),下部羽狀;末回裂片1-3對,有短柄或無柄,無關(guān)節(jié),基部一對三角狀卵形或闊披針形,基部深心臟形,短尖頭或鈍頭,長1.2-5厘米,寬1-1.5厘米,距上面一對5-8毫米,向上的末回羽片漸短,頂端一片特長,披針形,鈍頭,長5-9厘米,寬1.2-1.5厘米,單生或有時和下面1-2片在基部連合;自第二對或第三對的一回小羽片起不分裂,披針形,基部耳狀。頂生的一回小羽片披針形,基部近圓形,鈍頭,長6-10厘米,寬1.5-3厘米,有時基部有一匯合裂片。葉緣有細鋸齒。中脈明顯,側(cè)脈纖細,明顯,自中脈斜上,三回二叉分歧,達于小鋸齒。葉草質(zhì),干后暗綠褐色,下面光滑,小羽軸兩側(cè)有狹翅和棕色短毛,葉面沿中脈及小脈略被剛毛。孢子囊穗長3-9毫米,線形,棕褐色,無毛,小羽片頂部通常不育。
生長習性:
生疏林中,海拔100-800米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