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國內(nèi)分布:臺灣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云南
國外分布:馬達加斯加、日本南部非洲
形態(tài)特征:
栗蕨,植株高約2米。根狀莖長而橫走,粗壯,粗達5毫米,密被栗褐色鱗片;鱗片質(zhì)厚光澤,披針形,先端往往扭曲。葉大,疏生;柄長約1米,基部粗達5毫米,圓形,紅色,有光澤,基部具微細疣狀突起而略粗糙,向上平滑;葉片三角形或長圓狀三角長50-100厘米,二至三回羽狀;羽片對生,平展或斜展,或上部的旱鐮刀形而斜向無柄,基部有托葉狀的小羽片1對,基部一對羽片通常較大,一般中型植株的基部羽片25-45厘米,寬13-30厘米,長三角形,先端尖,基部截形,一回羽狀或二回深羽裂;羽片多數(shù),對生,平展,無柄,下部1-3對較大,或第二、第三對較大而基部一對略縮長10-15厘米,寬3-4厘米,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,長尾頭(尾長2.5-4厘米),截形至闊楔形,一回羽狀或深羽裂達小羽軸;裂片6-9對,對生,平展或略斜展,通常二對較大,長約1.5-4厘米,寬5-8毫米,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,鈍頭或短漸尖,基部小羽軸多少合生,兩側(cè)略膨大,下側(cè)多少下延,有狹翅相連或彼此遠分離而小羽軸無翅,間隔與裂片等寬或較寬,全緣或羽裂達1/2,邊緣波狀或具波狀圓齒;第二對距基部一對10厘米以上,和基部一對同形,向上各對羽片均略變小。葉脈網(wǎng)狀,網(wǎng)眼角形或六角形,沿主脈及小羽軸兩側(cè)的1列網(wǎng)眼較長而整齊,向葉邊的較小,兩面顯。葉干后草質(zhì)或紙質(zhì),上面褐綠色,下面灰綠色或淺灰色,均無毛;葉軸及各回羽由栗紅色漸變?yōu)樽睾潭捝灾梁潭捝?,有光澤,無毛,上面有淺縱溝。
生長習性:
生林下,海拔500-1900米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