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分布于印度南部及東北部、錫金、緬甸北部,我國云南西雙版納。
形態(tài)特征:
大喬木,高達(dá)50米,胸徑1米,樹皮灰白色。小枝粗0.5—2.5厘米,幼部密被銹色綿毛,后漸無毛;髓部具周生的柱狀維管束,中央有散生的維管束。一般無托葉,稀有托葉,但極早落,生葉腋的枝干上。葉有小葉5—6對,被疏柔毛或無毛。小葉卵狀披針形至橢圓形,長10—20厘米,寬4—6.5厘米,堅(jiān)紙質(zhì)至革質(zhì),表面無毛,背面近無毛至密被銹色絨毛;基部闊楔形,偏斜;先端漸尖至驟狹漸尖。尖頭銳或鈍;邊緣具細(xì)圓齒或呈微波狀;側(cè)脈20—22對,兩面多少明顯凸起?;ㄐ颍〒?jù) Leenhouts)腋生,有時集為假頂生,狹聚傘圓錐花序,雌花序常為總狀,密被銹色綿毛至略被黃色絨毛,后漸無毛,雄花序長15—40厘米,為多花的團(tuán)傘花序;雌花序長7—20厘米,少花。雄花長7毫米,雌花長9毫米?;ㄝ嘟鼰o毛至外被銹色綿毛,在雄花中長4毫米,在雌花中長5.5毫米,均有短而鈍的裂片。花瓣外面近無毛至密被伏柔毛。雄蕊6,無毛;花絲合生1/4至3/4;花藥漸尖。花盤邊緣和內(nèi)側(cè)被長柔毛,在雄花中環(huán)狀,高1毫米,在雌花中稍6裂,高0.5毫米,肉質(zhì)。雌蕊無毛或被星散的伏毛;在雄花中幾乎不存在。果序總狀,長10—20厘米,無毛,有果1—3,果具柄。果萼盤狀,微3裂,或呈三角狀,直徑1.25厘米。果倒卵圓形或橢圓形,橫切面近圓形至圓三角形,兩端鈍,長3.5一4.5厘米,寬1.7—2.3厘米,果核光滑,肋角鈍,核蓋具不明顯的中肋,蓋厚2.5毫米;能育室1(—2),不育室多少退化。果4—5月成熟。
生長習(xí)性: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