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分布四川、廣西、廣東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浙江、安徽。越南、馬來西亞、印度至大洋洲也有。多生長在水田中或靜水池塘的淺水地方。
形態(tài)特征:
水生草本。假根通常不存在,存在時輪生于花序梗的基部或近基部,扁平并多少膨大,長2-6厘米,粗1-3毫米,具絲狀分枝。匍匐枝圓柱形,長15-50厘米,粗0.5-2毫米,具分枝。葉器多數(shù),互生,長2-6厘米,3-4深裂達基部,裂片先羽狀深裂,后一至四回二歧狀深裂,末回裂片毛發(fā)狀,具細剛毛。捕蟲囊通常多數(shù),側(cè)生于葉器裂片上,斜卵球形,側(cè)扁,具短梗,長1-4毫米;口側(cè)生,上唇具2條常疏生分枝的剛毛狀附屬物,下唇無附屬物。
花序直立,長5-25厘米,中部以上具3-8朵多少疏離的花,無毛;花序梗圓柱形,粗0.3-1.3毫米,無鱗片;苞片基部著生,寬卵圓形,長1.5-2毫米,頂端圓形或急尖;無小苞片;花梗絲狀,背腹扁,橫斷面呈橢圓形,長4-20毫米,于花期直立,花后下彎?;ㄝ?裂達基部,裂片近相等,上唇稍長,卵形,花期長3-4毫米,稍肉質(zhì),頂端鈍形,邊緣內(nèi)曲,果期明顯增大,長7-9毫米,開展或反折。花冠黃色,喉部有時具橙紅色條紋,外面無毛或疏生短柔毛,長10-15毫米;上唇寬卵形或近圓形,頂端圓形,長約為上方萼片的2倍,下唇較大,橫橢圓形,頂端圓形或微凹,喉凸隆起呈淺囊狀;距近筒狀,基部圓錐狀,頂端鈍形,較下唇短并與其平行或成銳角叉開。雄蕊無毛;花絲線形,上部擴大,長約2毫米;藥室匯合。子房球形,密生腺點,無毛;花柱長約為子房的一半,花后延長,無毛;柱頭下唇半圓形,邊緣具緣毛,上唇極短,鈍形,無毛。
蒴果球形,直徑4-5毫米,頂端具喙狀宿存花柱,周裂。種子多數(shù),壓扁,具5-6角和細小的網(wǎng)狀突起,直徑0.8-2毫米,角上具極狹的棱翅,淡褐色,無毛?;ㄆ?-11月,果期7-12月。
生長習性:
黃花貍藻,食蟲水草,一般生活在池塘的靜水中,因為沒有根,所以隨水漂流,這種水草一般有1米長,除花序外,都沉于水中,葉器上有卵球狀捕蟲囊,可捕捉水中微小的蟲體或浮游動物。夏秋季花序伸出水面開出黃色唇形花,昆蟲或幼蟲碰到它的絨毛,就會隨水被吸入囊內(nèi),最后被消化液消化吸收。
黃花貍藻除具有適應于沉水生活習性外,又是食蟲植物,具捕蟲囊,側(cè)生于葉器裂片上,捕蟲囊斜卵球形,捕食水中微小的動物。喜光照充足的環(huán)境,但注意不要使日照過強。喜溫暖,怕低溫,在20~30度的溫度范圍內(nèi)生長良好,越冬溫度不低于10℃。如此水生食蟲植物與其它被子植物一樣開花結(jié)果??偁罨ㄐ?,開黃花;結(jié)蒴果。
繁殖培育:
栽培技術
繁殖
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。一般只靠分株進行繁殖。栽培適宜的溫度為20-30℃,pH值為4-7.0之間,水質(zhì)清潔,無污染區(qū)種植。栽培較難。
養(yǎng)護
盡量提高空氣的濕度,而且越是高溫季節(jié),就越要高濕環(huán)境,黃花貍藻才會得以旺盛生長,并長出可愛的捕蟲囊。 黃花貍藻對光照的需求比較特殊,喜光線充足的環(huán)境,又怕強光直射,光照不足則植株生長弱小,葉片和捕蟲囊變小,甚至長不出捕蟲囊。至于光照強度多少為宜,不同種類之間差異很大,可通過捕蟲囊外表色澤來判別。通常強光下長出的捕蟲囊色澤會變紅,而弱光下長出的捕蟲囊除纖細外,表面多為暗綠色或無光澤。
園林用途:
可在大型水體沒有立體綠化或水面綠化的區(qū)域種植,可增加水體的景觀多樣性,特別當其開花時,效果更好,一枝枝黃色的花序挺出水面,有神秘、幽深意境。一般用于小型水草水簇箱單獨種植,效果好。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