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分布于歐洲和蘇聯(lián)高加索與遠東地區(qū);中國產(chǎn)新疆西北部,阿勒泰地區(qū)哈巴河下游的樺樹林下層、山谷和山坡,布爾津河兩岸較深厚肥沃濕潤的溝槽內(nèi)較陰濕的生境中。
形態(tài)特征:
落葉灌木,高達1.5-4米;當年小枝有棱,無毛,有明顯凸起的皮孔,二年生小枝帶色或紅褐色,近圓柱形,老枝和莖干暗灰色,樹皮質(zhì)薄而非木栓質(zhì),常縱裂。冬芽卵圓形,有柄,有1對合生的外鱗片,無毛,內(nèi)鱗片膜,基基部合生成筒狀。葉輪廓圓卵形至廣卵形或倒卵形,長6-12厘米,通常3裂,具掌狀3出脈,基部圓形、截形或淺心形,無毛,裂片頂端漸尖,邊緣具不整齊粗牙齒,側(cè)裂片略向外開展;位于小枝上部的葉常較狹長,橢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而不分裂,邊緣疏生波狀牙齒,或淺3裂而裂片全緣或近全緣,側(cè)裂片短,中裂片伸長;葉柄粗壯,長1-2厘米,無毛,有2-4至多枚明顯的長盤形腺體,基部有2鉆形托葉。復傘形式聚傘花序直徑5-10厘米,大多周圍有大型的不孕花,總花梗粗壯,長2-5厘米,無毛,第一級輻射枝6-8條,通常7條,花生于第二至第三級輻射枝上,花梗極短;萼筒倒圓錐形,長約1毫米,萼齒三角形,均無毛;花冠白色,輻狀,裂片近圓形,長約1毫米;大小稍不等,筒與裂片幾等長,內(nèi)被長柔毛;雄蕊長至少為花冠的1.5倍,花藥黃白色,長不到1毫米;花柱不存,柱頭2裂;不孕花白色,直徑1.3-2.5厘米,有長梗,裂片寬倒卵形,頂圓形,不等形。果實紅色,近圓形,直徑8-10 (-12) 毫米;核扁,近圓形,直徑7-9毫米,灰白色,稍粗糙,無縱溝?;ㄆ?-6月,果熟期9-10月。
生長習性:
歐洲莢蒾喜光,耐寒、抗旱,繁殖容易;為陽性樹種,稍耐庇蔭,喜濕潤空氣,喜疏松肥沃、濕潤富含有機質(zhì)的土壤。但干旱氣候亦能生長發(fā)育良好,耐輕度鹽堿,病蟲害少,抗性和適應性均強,可耐-35℃低溫。生于河谷云杉林下,海拔1000-1600米。
繁殖培育:
扦插繁殖
嫩枝選取
選擇生長健壯幼年母樹,采集當年生剛木質(zhì)化、節(jié)間距小于250px的帶葉粗狀枝條,一般不選用萌條,萌條木質(zhì)化程度低,節(jié)間距較大,由于歐洲莢蒾易在節(jié)位處生根,萌枝條節(jié)間切面不易產(chǎn)生愈傷組織。采嫩枝時間在6月中旬,采后立即剪截扦插,如不能及時扦插,應將嫩條置于蔭涼處,并浸泡在水中或用塑料袋保濕包裝,使葉子不萎蔫。
插穗剪截處理
選取嫩枝充實的中下部,依據(jù)一至二個節(jié)間長度來剪截插穗,一般7-300px,上端剪在上節(jié)位以上37.5px處,留平門,下端剪在下節(jié)位以下12.5px處,留斜切口,上節(jié)位葉片剪去1/2或2/3,下節(jié)位葉片去掉。剪截好的插穗下部在ABT生根粉50×10-6溶液中浸泡2-3h,以利生根。
苗床準備
高架苗床:苗床東西向,苗床抬離地面加40-1250px,床面高35-1000px,寬1.4m,長任意,一般6-8m,東西北三邊封閉,南邊苗床抬離地面部分,覆蓋塑料薄膜以增加營床地溫。苗床底鋪一層125px厚的蘆葦,其上鋪一層125px厚的粗沙,鋪一層75px細沙,再鋪混合土l0-375px,混合土由炭泥、有機肥、壤土組成,比例為2:2:6,高錳酸鉀0.1%溶液土壤消毒,澆透水待插;全光照噴霧苗床:直徑12m,高加1000px。內(nèi)底鋪一層250px石子。鋪125px沙子,上鋪375px混合土?;旌贤两M成及比例同上,土壤消毒,噴透水后待插;小拱棚:寬1.2m,低床,鋪一層混沙腐殖質(zhì)土,上鋪3-125px沙子或炭泥,消毒澆透水待插。
扦插及插后管理
6月中旬扦插,宜在早晚或陰天進行,最好隨采條、隨截穗、隨扦插,扦插宜淺,一般4-125px深,扦插密度125px×200px,插后及時噴透水,高架苗床和小拱棚需蓋塑料薄膜,其上再蓋遮蔭網(wǎng),高架苗床每天噴灑4次水,全光照噴霧苗床根據(jù)葉面水分蒸發(fā)速度噴水,小拱棚一天噴灑1~2次,并逐步加強通風透氣。
移植
為便于移植,腐殖質(zhì)混合土裝人營養(yǎng)袋或營養(yǎng)缽內(nèi),在袋里或缽內(nèi)扦插。高架苗床15d后開始生根,35d可移植大田,全光照噴霧苗床40d后移植或第2年春季移植,小拱棚當年不移植,第2年春季移植。移苗時間應選在陰天或早晚時進行,搬運時輕拿輕放。移植株行距750px×1000px,移后即澆水。
壓條育苗
歐洲莢蒾野生苗大部分是洪水沖積泥沙埋住枝條,在節(jié)位處生根萌芽,一根枝條上可長出5-8棵新的植株。壓條育苗可采用堆土壓條、水平壓條、放射狀框條。在春季或夏季進行,埋深l0-375px,壓埋用土應是含腐殖質(zhì)較高的疏松沙壤土。壓條當年很少出苗,大部分是第2年春季出苗,出苗后生長速度較快,當年高生長達1250px左右,于第2年秋或第3年春季從母體上切斷,成為獨立的一株苗木。
播種繁殖
種子處理
在種子形態(tài)成熟后于秋季直接播種,自然完成休眠過程,也可用種子層積法進行催芽處理,于春季播種,種子用0.2%福爾馬林消毒,播前10d用福爾馬林0.3%和敵殺死0.2%混合液對土壤消毒。
播種及管理
每667m2播種量30-40kg,作畦,條播,播幅250px,播深50px,行距1000px,選擇土壤疏松富含腐殖質(zhì)的沙質(zhì)壤土,播種當年主要是地下部生棍,地上部一般不會出苗,但仍應加強田間管理,定時澆水,保持土壤表層溫潤和疏松,當年可不鋤雜草,僅夏季用鐮刀割2次,防止雜草種子掉入地里;第2年出苗后,及時澆水除草,疏松土壤,追施肥料,第3年春季換床。
園林用途:
工業(yè)價值
種子含油26-28%,供制肥皂和潤滑油。
觀賞價值
歐洲莢蒾花期較長,花白色清雅,適合于療養(yǎng)院、醫(yī)院、學校等地方栽植;花序繁密,大型不孕花環(huán)繞整個復傘花序,整體形狀獨特。葉濃密,內(nèi)膛飽滿,可栽植于喬木下做下層花灌木;觀葉期約200d,葉色隨季節(jié)有變化,增加綠地色彩。果似櫻桃,每個花序所結(jié)果量據(jù)栽培條件不等,有的多達30個左右,果小量大,紅艷誘人,給人以強烈視覺沖擊力,能形成園林觀賞的視覺焦點。莖枝不用修剪自然成形,減少園林綠化成本。春觀花,夏觀果,秋觀葉、果,冬觀果,四季皆有景,是一種開發(fā)價值很高的野生觀賞植物。
藥用價值
祛風通絡,活血消腫。治腰肢關節(jié)酸痛,跌打閃挫傷,瘡癤,疥癬。果實有清熱涼血、健胃消食、消腫止痛之功,具有獨特的保健功效。
【藥 名】:歐洲莢蒾
【來 源】:為雙子葉植物藥忍冬科植物歐洲莢蒾的全株。
【功 效】:通經(jīng)活絡、解毒止癢。
【主 治】:用于風濕性關節(jié)炎、腰酸腿痛、跌打損傷、瘡癤、癬、皮膚瘙癢等癥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:甘,苦,平。入心、脾、肝三經(jīng)。
【用法用量】:內(nèi)服:煎湯,6一9克。外用:煎水洗或搗敷。
【動植物資源分布】:分布新疆。
【拉丁名】:viburnum opulus L.
【考 證】:始載于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。
【中藥化學成分】:果實含綠原酸、熊果酸;皮中含兒茶精(D,L一Catechin)谷甾醇、七葉樹甙、a 和 B 香樹脂醇、齊墩果酸和熊果酸等;花中含槲皮素和山奈酚。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