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地分布:
遼東半島及山東半島沿海。原蘇聯、日本、朝鮮及北美太平洋沿海也有分布。
形態(tài)特征:
根莖粗短,匍匐,直徑3-4毫米,每節(jié)具葉1枚和2條不分枝的根。植株基部常為一叢纏結的黑褐色毛狀纖維所包圍,長可達4-5厘米;莖短縮,節(jié)間長僅3-5毫米。葉互生,具鞘;葉鞘長4-20厘米,抱軸,背部綠色,兩側邊緣膜質,無色,葉耳鈍尖,葉舌短,挺直,3脈;葉片線形,長25-100厘米,寬1-2.5毫米,全緣,或近頂端邊緣初時具鰭刺狀齒,后間斷脫落形成稀疏微齒,葉端鈍圓,常微凹;初級葉脈3條,中脈頂端略擴展,側脈邊緣生,于頂端與中脈連接,次級脈橫生,與初級脈垂直排列,間距3-6毫米?;ㄐ蛞干叻鹧姘?枚;佛焰苞梗扁平,長1-3厘米,稀可達7.5厘米,寬約1毫米;佛焰苞鞘長3-4.5厘米,寬5-6毫米,抱軸,彎蝦形,背部綠色,寬約3毫米,3脈;雄花花藥2室,藥室線形,小苞片卵狀披針形,急尖或漸尖,單脈;雌花心皮箭頭狀至心形,花柱短,柱頭2。果實背腹壓扁,長僅2-2.5毫米,寬達4-5毫米,向下彎曲呈新月形,喙頂生,短,后期具若干硬而彎曲的剛毛?;ㄆ?-5月,果期6-8月。
生長習性:
生于低潮線礁石或硬質砂地上,最深分布可達10米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